《燃燒女子的畫像》只差臨門一腳就能角逐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長片,令人扼腕不已,但法國似乎亟欲彌補女同志電影,隨即推派另一部才在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好評放映的《媽咪心風暴》角逐明年奧斯卡,令人期待女同志電影能夠再入圍。以下回顧5部歷來入圍、甚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國際長片前名)的女同志電影。
(延伸閱讀:《細膩描繪女女熟齡秘戀!女同志電影《媽咪心風暴》代表法國競逐奧斯卡》)
1.《我們之間》
(圖/Studiocanal)
在1942年被德國佔領的法國,猶太難民女子蓮娜嫁給軍人,以倖免於被遣送到集中營的命運,主修藝術的富家千金瑪德蓮則在戰亂中失去第一任丈夫,戰後則奉子成婚、嫁給身為演員的第二任丈夫。1952年,她們因各自女兒就讀同一所學校而相遇,並展開一段禁忌卻真摯的愛情。導RVtGcwhS)8*I6MwpJTbRKsp@oZe296JG1hn9uPowtSGC8*pR5T演取材自己母親的愛情故事,拍出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同志電影,兩大影后伊莎貝雨蓓和繆繆以精湛演技大談女女戀。
2.《四千金的情人》
(圖/fotogramas)
西班牙內戰結束後,年輕逃兵費南多誤入一個鄉村農莊,並與主人老畫家曼諾羅成為莫逆之交。曼諾羅有四名個性迥異的女兒,都爭相對費7&%BDNVCCRylnbcJS==M*fs+GsxN=r7Ejy5itTTYof$oZySrCH南多求愛示好,令費南多有如置身天堂,卻不知如何抉擇。片中有顛覆傳統性別角色的倒錯變裝,四千金之一薇歐蕾塔扮成男裝英姿煥發,內心的女同志身分呼之欲出。
3.《安東妮雅之家》
(圖/ff2media)
一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奶奶壽終前回到母親家鄉的母女,展開她們違背傳統的理想人生。母親與農夫維持一段不婚的交往關係,藝術家女兒則借精生下一rQkch7RFMN$NjVQXTok0z+Gwm0GBjpmE6*Hn-1!a&25%D=*b&^名聰穎的女兒,之後更與女兒的女家教成為一對情侶。在這部橫跨五代的家族電影中,打壓女性的父權蕩然無存,女性的恣意選擇和性自主,令所有女性和女同志都大快人心。
4.《我的母親》
(圖/twitter)
一名在馬德里獨自扶養17歲兒!9B4X)09nce74d3%w-HeB_5++tmt=wlr7X59qFWZFgeS1*s1u&子的女人,在兒子意外喪生後回到巴塞隆納,企圖告知從未知曉自己有個兒子的變裝父親。她沒能找到他,卻與跨性別舊識重逢並結交新友,包括一名懷有她兒子父親的孩子、卻因而染上愛滋的年輕修女。女主角因緣際會認識的劇場名伶和同為演員的叛逆女友,為本片補上LGBT中的女同志那一塊。
5.《非普通教慾》
(圖/twitter)
三兄妹從小在專制父親的家庭教育下長大,與外界隔著一道圍牆,從沒_t%@#DeiXlhTaetBoiLLHXzcm*jG$(z=hcchTSkHBclv8@I&dw離開過。有一天,父親帶回一名陌生女子擔任兒子的「性教師」,沒想到連女兒也一起被「調教」。本片是女同志名作《真寵》希臘名導尤格藍西莫不只一鳴驚人、更是驚世駭俗的首部劇情長片。
GagaOOLala也有多部被推派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長片的電影,包括《螢光下,戀上妳》、《日常對話》和《魔女席瑪》,歡迎拉粉至GagaOOLala收看。
作者:喬治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