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上,與你相遇》是一本爭議的書,也是帶來希望的書。這是一本有關如何「對話」的書。本書是教會與LGBT群體之間的雙向橋,帶領雙方朝著愛與和解前行。
《芝加哥論壇報》如此寫道:「詹姆士馬丁在開始打第一個字之前,必定知道,zLx@G7!@8Oadd-!SK^&+oyMj_JtG@Hks#F0bA@c3CM3ZdvcbFM無論他寫什麼,他都走進了一片批評聲的地雷區。這使得他的勇氣以及他的悲憫之心更加有力量。」
許多年來,馬丁神父一路陪伴、輔導同志基督徒,發現教會和同志團體之間,已經存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這促使他uHlBomobVkZJ#5WUR+vA-M5p4ujgE_lAW$gUi3xm(RQC6P#t-)寫下這本書,懇請兩邊共同築一座橋,建立正向的溝通與互動。
E)xcL&3n2NJ)CT(nwcoSMB%plexrSYwU9w3H(+H8PU$*n$+D0H這本書不是要探究同性戀的對與錯,也不是要討論同婚恰當與否。而是如果想要在橋上相遇、和解與對話,雙方都需要妥協,這本書提出了妥協的方向和方法。馬丁神父鼓勵教會以教理中的三項德行「尊重、同情、體貼」來對待同志團體,而同志團體也能以這些美德來反省他們與教會的關係。
書中也收錄了適用於同志和他們家人朋友的靈修資源,提供引人反思d8f2OpSUStxHUI=U#&J7k0w6_76xt0sUV^p%Hp2!)u1URi#ZUE的聖經章節,並附上可供自省與小組討論的課題,幫助同志們找到自己在教會中的位置,更深地進入與神的關係中。
本書不是道德神學的論文,也不是針對同志性道德的反省,而是根據聖經教導、彌合鴻溝的寶貴資源。這本富含憐憫的書,正是今日充滿對立與分歧的態勢中迫+Y0NFuBsL5bpBprCQMOSreOotU$17aO9uns%Tztaw#_odA2=28切需要的勇氣之作。
(圖/啟示出版)
內容試閱:
對教會來說,對同志心懷同情意味著什麼?
「同情」(Compassion,源自希臘文的paschuvbx6w1UgJZlJOYxK_FSPvcq79)E6OmyO25&Cc%5YQEgkB$T*@ō)意謂「與……一起經驗」或「與……一同受苦」。所以,對教會來說,不單要尊重同志基督徒,還要與他們一起經驗生命,甚至與他們一起受苦,這意味著什麼?
這問題可以向神職人員提出來,也可以向整個教會提出來。B+X(L@&MKEYhq&Lw9B4Sy!+wDuHpAcR6!2ibmHIvAFOw7JL_u2可以拿來問主教和神父,也可以問牧靈工作者、宗教教育導師、音樂服事者、教師、管理者,還有那些並未在教會中擔負正職、但有參與教會生活的忠實信徒—也就是教會中形形色色的男女。我們所有的人要如何與同志兄弟姊妹一起經驗、一起受苦?
首要的要求便是聆uG#7*wT_03fNE*=W=-*g^y&mUi7$2Rsn#cWO$UjcE0rS-o!cXo聽。倘若你不去聆聽一個人的心聲或者不問他任何問題,就不可能體驗到這個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對其有同情憐憫之心。
教會領袖可以問自己的同志教友的問題是:
● 身為同志男孩/同志女孩/跨性別者,成長過程是什麼樣的經驗和感受?
● 現在你的生活過得怎麼樣?
● 因為你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你曾經歷過如何的痛苦?
● 你在生命中的什麼地方經驗到喜樂?
● 你對神的經驗是什麼?
● 你對耶穌的經驗是什麼?
● 你對教會的經驗是什麼?
● 你盼望什麼、渴望什麼、祈求什麼?
他們也可以問同志基督徒的父母這些問題:
● 對你來說,有個同志孩子是什麼樣的感覺?
● 當孩子跟你分享自己的性傾向或身分認同時,那讓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 現在你與你的孩子關係怎麼樣?
● 你在教會中感覺受歡迎嗎?
● 你曾懼怕過你的孩子會離開教會嗎?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離開了,你如何面對這事實?
● 為了你的孩子,教會要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更接納歡迎的地方?
● 你自己對神的經驗是什麼?
● 為了你和你的孩子,你盼望什麼、渴望什麼、祈求什麼?
為了讓教會施行憐憫與同情,我們需要聆聽。當我們聆聽時,我們會學習,會受挑戰,而且我們會得到啟發。
◆發人省思的真實故事
讓我分享六個非常簡短的故事,這些故事邀請我們所有人去聆聽。
我來往最久的老朋友當中,有一位男同志馬克,他一度是天主教修會的成員。大約二十年前,馬克離開了修會之後,出櫃表明自己是男同志,並開始與他的伴侶一起生活。現在他們已合法結婚。他的伴侶長期罹患嚴重的疾病,而馬克多年來不離不棄,熱忱而仁愛地照顧他i3JeGjfx2EdNh5vzrV)(1lhjike-c@!Q@ch7dhQMiA!$yGtf49。
關於愛,我們能從馬克身上學到什麼?
一位老先生告訴我,他的孫子最近MO=S7xw4sMPlgR9#bqAiehddJ^d9jtU-xpQRmHa)RTTxg4OW&T出櫃向他坦承自己是同性戀。我問他回應時說了什麼。他說自己懷疑孫子是同性戀已有一段時間了,所以當他的孫子坐下打算告訴他時,年輕人甚至一個字都還沒說出口,這位爺爺就說了:「無論你要說什麼,我愛你。」
關於同情,我們能從這位爺爺身上學到什麼?
我在費城一所天主教大學演講之後,一個年輕人告訴我,他出櫃表明男同志身分的第一個人,是位天主教的神父。在一次中學靈修活動中,他決定公開承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但他是這麼緊張,以致他的身體「真的在顫抖」。這nt#NR7arjpEloEv&t8!ZPi9q%$P1(D9HaMZ_76iPH-96JUppx+位神父向他說的第一件事便是:「耶穌愛你。你的教會接納你。」這位年輕人告訴我:「這話救了我的命。」
關於接納,我們能從這位神父身上學到什麼?
我在康乃狄克發表一場演講後,一位髮絲雪白而雙頰如蘋果般紅潤的八十多歲老婦人來到我的簽書檯,她說:「神父,我有話想!A8FUMQchL9!-kJBQyM4SlH9xjM5)r8&Odu-w@%SoXzM2#R+V2跟你說。」這場演講是聚焦在耶穌,而非特別在談同志議題。我想她或許會跟我分享關於耶穌的洞見,或是告訴我她去過聖地朝聖。但她卻說:「神父,我有個跨性別的孫兒。我很愛她。我只想讓她感覺在教會被接納歡迎。」
關於信仰,我們能從這位奶奶身上學到什麼?
在波士頓一個教會,一位男同志和一eql5TZapWw7fTMZN8a6G0mOl#NmDmzqTT!+MQUsn)h7kzPOBuu位女同志應邀「回應」我關於同志基督徒的演講,以促成真實對話的精神。這位名叫麥琪的女同志選擇討論本書結尾的一個反省題:「當你想到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時,你會用什麼詞彙來稱呼?」
我的原意是邀請讀者省思關於名字和稱呼的聖經章節,並鼓勵他們「命名」自己的性傾向。所以我預期的答案可能是「男同志」、「女同志」、「跨性別」之類的詞彙。但那一E_LKjQbZMKiN1t5Lvt5Am1KwK(3*8UhBl^cgEI8oBV4utI$MIe晚,在那個教會中,麥琪說當她讀到那個問題並回想自己的性傾向時,她想到的詞彙是「喜樂」。這真是個驚喜!
關於性傾向,我們能從麥琪身上學到什麼?
或許最大的驚喜是:在波士頓的同一個晚上,一對伴侶在演講後留下來等待簽書。一位是「跨性別的女性」──也就是,一個生命開始時是男人的女人。另一位是「順性別的女性」IyG$5TKFkOSB93Wvy%6KLxwlW^4=02EuSI%wu#P_XW8vf5nnc&──也就是,她出生時是女人,現在也仍是女人(如我先前提過的,我一直試著留意當代的專門用語,縱然我也認知到這些用語很快就會過時)。
這位順性別女士告訴我,她們兩人結婚多年了,這讓我困惑,因為在麻薩諸塞州,同性婚姻合法化並沒有那麼久。她感受到我的困惑,笑著說:「我跟她結婚時,她)yBvNe9U!HUfaQ8(YaK-iwJKJMJZQt8TP*II7MKw)wUYehqi&Q還是個男人。」我吃驚到說不出話了。在這裡的顯然是一位異性戀女子,她與一位異性戀男子結了婚,而他現在成了個女人。她是怎麼做到的? 她說:「愛就是愛啊。」
我猜想, 幾乎所有的教會成YJjAIBm)!-2H*d&d!5H-=g5V0G-$WNlUGtZv8!@*qOxn9u7Q3^員可能都會認為, 這樣的婚姻是「不正常的」(irregular)。但它卻是個忠實的典範。即使一位伴侶「性別轉換」了,婚姻仍然沒有損毀。
關於忠誠,我們能從她們身上學到什麼?
◆與所有邊緣族群在一起
我們不需要打著燈籠去找個榜樣,才能朝著愛前uaWNGEsvZjfi465+mBchw$pT1l-7QH+VbggFL0+piWls@(FcSt行。藉著耶穌,神已經為我們這麼做了。〈若望福音〉(約翰福音)開場的幾行告訴我們:「聖言成了血肉(道成了肉身),居住在我們中間。」(1:14)這段話希臘文更確切的翻譯是:「聖言成了血肉,在我們中間搭起帳篷(eskēnōsen en hēmin)。」
這不是一句美麗至極的話嗎? 神跟我們在一起,搭起祂的帳篷。神進入我們I2ap+E(bRX61@ctCyw7RC8$UMBy1M*EjDf-73(#G+A2M_FBO6a的世界,住在我們中間。這正是耶穌的所作所為。他與我們同住,站在我們這邊,甚至像我們一樣死亡。
這是教會受召喚去做的,跟所有邊緣族群一起,如方濟各教宗提醒我們的,去包容接納同志基D@i(aKu8_dO9mvbB(#Jvg4G9n_)On)4Dzak*NHBBj7TRw%CCN%督徒—去體驗他們的生命,與他們一起受苦。二○一五年,方濟各教宗對著一群新任命的樞機主教在一篇講道中說:「最重要的是向外伸出手,去救那些遠離的人,醫治病人的創傷,讓每個人都回到天主的家庭。而對某些人來說,這竟是令他們反感的事!」
你能與我們的同志兄弟姊妹一起歡(VuOc-ZR@7+#6w=SHS^lbcaQP&y)TZsswIerSppxJLzSKO1ElV欣嗎? 整個教會—從教宗到主教到神父到牧靈同儕到堂區教友—能夠因同志基督徒所帶來的天賦與才華、喜樂與希望、熱忱與精力而歡欣鼓舞嗎?
我發現,年輕的同志們對信仰特別有熱忱,或許這是因為他們跟年長的兄弟姊妹不一樣,是在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更自在的社會中成長的,所以性方面的身分認同對他們感覺沒那麼沉重(這只是我的推測)。總體來說,在教會中活躍的年輕同志帶來了許多恩賜,這些是我們能夠讚揚jWclScJd4##2JZ-9pLFuFj&LHFg=WcCU5ZS5IXbvS@IcUj5K7q並珍視的。
我們可以讚揚並珍視的,不只是同志基督徒的天賦恩+Qds3)JqII5EEcr+@7&wINv88ch!!hhnMu3qhdOds$2P=DkWOo賜而已。我們還可以讚揚和珍視他們本身。這也是一種同情的表現方式──分享他們整個生命,並體驗到男女老少同志們所帶給教會的,屬於基督徒的喜悅。
作者簡介 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圖/YouTube)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同時是暢銷作家、梵蒂岡傳播秘書處顧問。畢業於美國賓州大92++eaq8#Uy@uBsyu^Is3r+NtSss+XxS1hutv1)UO-2d4h==_s學華頓商學院,在奇異(GE)公司工作六年後,決心修道。
在成為神父前,他曾在德蕾莎修女創辦的牙買加「垂死之家」工作;在芝加哥服事街頭幫派Q=zM#8fCY*p@vrQF)JGNk@$wY3Ta*EK(fW4t59r5hXroBFl6sN青年;在波士頓擔任監獄牧靈,也服務街頭遊民;在東非肯亞全職服務難民。
他著有多本暢銷書,其中《襪子堆裡的聖人》榮獲出版人周刊年度好書獎、紐約克里斯多佛獎、天主教媒體協會圖書獎。他常在美國及國際性媒體上發表評論,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FsH@fYSU8ZV^5-dCznTD*@5%lx@+@r2U#_0145Y5^ygnI+#Gl報》等;他也常在BBC、福斯、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梵蒂岡電台等知名廣播媒體上,公開演講宗教和靈修話題。
source:啟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