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T媽媽》這片k@Vjif3ms=RZ#xjrBA7$2s=Os(udqPZewDb1_4qO*x7B_xmfou名,或許直接讓觀眾聯想到同志家庭的議題。但其實這部作品,更像是一個關於和解、關於療傷、關於向前的,單純的家庭故事。
導演黃惠偵有一個酗酒並且暴力成性的父親,不堪受辱的母親當年帶著年幼的她和妹妹逃離了那破碎的家庭。初到新環境,母親為了賺錢生存而投入了「牽亡」的工作,負責在民俗葬禮中,擔任牽引亡魂的角色。黃惠偵與妹妹為了協助母親,則跟著跳牽亡陣。跳陣頭的繁忙加上倉皇離家時並未攜帶戶口名簿的緣故,使姊妹倆自小便失學。而生活裡,除了母親與妹妹,還有母親的女朋友。黃惠偵一直以為,每個媽媽都像他的母親一樣會有要好的女朋友。母親交過很多的女朋友,而這些阿姨們甚至會替他們姊妹倆做飯、與他們同住,一切都再自然不過。直到十幾歲後,黃惠偵才知道「同性戀」這個概念,而身旁的人對於同性戀的不理解和扭曲,使小小年紀的她開始對媽媽的性傾向感到困惑與不自在,同時也對自己感到質疑,好像擁有一個T媽媽是一件該被i*RG(28jgtOdCSMVt$exR!*zxCXgsB_=_7PxV%w0ptV%_=95y*隱藏的、不光彩的事情。
破碎的家庭、失學的童年、性傾向較不同的母親Z2-PmBY2l6ZYRM7lhiDnacgI*swcq4KTfZsLD^HkiZDGlAXUX9,這些成長中的陣痛印在黃惠偵的心上,成了一塊焦黑的瘡疤,也建築起她與母親之間,一道難以言說卻確實存在的隔閡。
黃惠偵在二十歲離開了家,進入蘆荻社大接觸並學習拍片,同時開始投身社會運動,直到後來,自己也成為一位母親。走過這一段歲月,她愈來愈能理解母親當年的選擇,愈來愈明白自己當初的境遇是社會結構的產物。她試著與自Mq4(3S6V*q4T$=M8p$uco_xKBgx+Kf71mD3ph3iC!^Bx^erHQn己和解、與母親和解、與生命和解,而和解需要透過述說。
黃惠偵發現,她的家庭總是沈默,不論是親戚或母親,甚少有人願意提及往事、願意彼8Rme%!lCV*!x8i17i6y9$dr*uQj6pV+_@oO^SIEKHl%bygPJ@e此溝通。正是因為不言說,所以傷口總待在暗處發炎,永無痊癒的一天。因此,她決定啟動對話、進行一場療傷的旅程。在本片裡,她使用了牽亡儀式中的三個步驟—招魂、超渡、入土將影片分為三個段落,表達面對過往傷痛的解決之道。
「無論如何,這都是我生命一定要做的事。」黃惠偵曾在一次映後座談這麼說道。這部作品對她而言並不是純粹的創作,而是對自己生命的解釋。攝影機的存在是為了提醒她_X!X5Zj&fNUOP@Ylfn+LkvQ!iCn#4vLl&4P$GsQH9fsLlc0lY+,這段過程是一項使命,不可輕言放棄。原本,她希望能將自己抽離出來,用第三人稱的視角詮釋這一段和解的過程,所以最初的片名是《我的T媽媽》。然而隨著拍攝進行,她很快地明白,自己不可能用置身事外的旁觀角度去敘述這段故事。而後將片名修正成《我和我的T媽媽》,並且決定親自用台語配上旁白,說出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至於為何選用台語,她說台語是他和母親的母語,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同時,也代表了她的自我認同和階級認同。
影片中除了與母親的日常相處,黃惠偵也回到了老家拍攝親戚們。從她舅舅的口中,可以明白她母親其實就是「女大當婚」魔咒下的犧牲品。因為這樣的觀念,母親嫁給一個自己毫不喜愛的男人,一生也因而完全改變。當和極力促合母親與父親的舅舅談起過往時,舅舅說道:「那就是你媽媽運氣不好啊,哪有辦法。」這樣消極而可悲的答覆反映了傳統思維底下,女性的命運往往受到男性宰制,只能企求自己嫁得好夫家,卻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而當黃惠偵向舅舅、阿姨問起母親是同志的事時,他們則一致以「我不知道」作為回答,並隨即躲避鏡頭、不願再談。這使黃znEF7aI(48KZD_F0!wH)oi2SWSCqMq3qlNRxOy&SUMnjOyNjwv惠偵感到十分詫異,因為母親交女朋友的事向來人盡皆知,也曾帶著女友回老家,她一直以為自己的家裡根本沒有「櫃子」,直到此刻才發現—有的。只是在櫃子裡的人並不是母親,而是那些下意識逃避的親戚們。這也反映了許多同志朋友的處境,即使自己誠實而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性傾向,家人們卻不願意接受事實。
拍攝過程中,黃惠偵反覆地釐清自己的心理狀態、深沈地諦視過去,並且試著與母親告白和對話。
而影片中最核心的段落,或許是她們母女兩分做餐桌兩頭的那一場單獨、面對面的談話。黃惠偵將自己最深處的秘密和最柔軟的告白赤裸地HO5jb2-2lxO^@feGCpv#Kiv#haw^xn@R*CP75NwHe_ZCDWH*7v全盤托出,母親的反應雖然看似冷淡而寡言,卻在談話的最後流下了眼淚。她們無聲地確認彼此之間的愛,無聲地與過往和解。
黃惠偵曾提及,當影1F*j1xdoA-snxu5mTR(JMk)(Ts0+y6pChWj6*qAB&^HK8wzFpU片正式完成後,他帶母親一同觀賞首映。看完之後的一個月,母親每天心情都很愉悅、頻繁下廚。而老家的親戚們,也因為這段拍攝過程,而與她的聯繫更加密切。這段療傷之旅,總算是看見了璀璨而嶄新的風景。
至於母親的同志身份,以及自己處在同志家庭的經驗,黃惠偵分享自己曾在一場公聽會中,遇見一位堅持以「保護孩子」為由而反對同志婚姻的「母親」。而她想說的是:「做為一個女同志的小孩,我的確有著非常痛苦的成長經驗。然而那痛苦並不是因為我^1kE_@A*WSUzm^wu0ePQ5%awS6Ks5k9A+F_sr6)77(+9ijjAL^的母親是同性戀,而是因為其他人的歧視;就像公聽會中站在發言台上神情激動、緊蹙眉頭,誓言一定要保護孩子健康安全成長那樣的人。我相信他們想保護孩子的心,如果那天他們真的願意多了解同志家庭,讓孩子們可以在身心健全的環境中成長,我也會願意幫忙。是的,儘管你們教我歧視仇恨我的母親,並對我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但我不會計較那些,因為我的同志母親教我的,不是恨。」
終歸,愛才是一切的解方,不是嗎。
作者:鄧欣容
《日常對話》預告
想看黃惠偵導演的推薦電影,歡迎在GagaOOLala同志電影線上看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