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你的未來,我想告訴你: 
打破任何我讓你產生的想像,努力去愛一個人, 
但不要過分愛一個人,適度地愛,也不能完全不愛, 
那種愛足夠讓你知道在現實裡怎樣做對他才是好的, 
那種愛足夠讓你有動力竭盡所能善待對方。 
即使你因而不愛我了, 
但沒有關係,我希望你現在和未來活得好, 
那就是努力去愛別人, 
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免於悲傷。


(已逝女同志作家邱妙津。圖/紐約時報)

「有一天,我如同首次寫成自己的名字一樣,」才方翻開《鱷魚手記》,不久,便看見作者邱妙津在篇章上寫#3(Nu&V2zIK@uc*-K)i+a@aKQ7$ZJm9)&mHjz1#p89!CQv2+hM著:「認識了『殘忍』:殘忍其實像是仁慈一樣,真實地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句話重新構築了這個世界原本的二元體系,並且大力地駁斥,這精髓與靈魂全來自狂放不羈,不媚俗的台灣作家邱妙津筆下。

生活在1980年代晚期的台北,並且剛好碰上了戒嚴結束,《鱷魚手記》用一種啼笑皆非、情感充沛,卻又不知為何慘澹的語調,來敘述年輕的故事女主角「拉子」。拉子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用來孤獨自處、閱讀、寫作,釐清困惑,從白天到深夜,同時還要勉強維持大學_Vk$MHOk=6a-%d9c=O!t(!mQg3(xDDFReNA27q+3)SA-gUr^R$學業。但是她也在這段期間愛上了同系的女孩水伶,但她極力抗拒這段在當時與罪惡劃上等號的愛情。

兩人經歷過一段相互拉扯、交織,與意志天人交戰的關$oQO2WuZD-$D^v4S0BPHg)U%Hw3l)$7&DVG_PNhM@v#mx3qUY2係,最後還是雙雙走上異性戀之路,像是拉子對水伶的告白:「畢竟妳和我性質不完全相同,妳仍是個社會蓋印之下的正常女性,你愛我仍是以陰性的母體在愛,妳的愛可橫跨正常的男性,基本上妳與一般女性不同之處只是多出包容心,在我們的關係裡質變的是我,是我被妳撕露陽性的肉體,而從人類意識核心被拋出一個變質的我,但我認為你並沒有被拋出來,妳還可歸返我被拋出來之處。」

邱妙津淒美生動的文字在讀者腦海裡,留下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印記,用她近乎暴虐的才情一同折磨著讀者。

而邱妙津也拒絕用單一走向的經驗來闡述同志的觀點。書中主角拉子有著一群不同性傾向,各自獨特,卻又聰穎的朋友,展現出了種種人生的多元面貌,不用任何標籤fv9J5XSnZhFG$g&1t^(!@ekG*y%ECJa!qQ9reFfkLx0qTuFHmq來規限或是定義這些角色。我們被迫透過觀看這些書中角色來思考、來內視心中自我的深淵。


(《鱷魚手記》中文、英文書封。合成圖,圖/紐約時報、博客來)

《鱷魚手記》故事由拉子的八篇手札組成,同w@7NT#iohi*eA24hqix^o=i1CtL*tiEfZyz2BRIa6sXinx^$oX時也被形容為一本生存指南。故事穿插了格言警句,同時用幽默手法帶入了鱷魚寓言。用「鱷魚」來象徵存在異性戀主流社會的同志。這些鱷魚每天外出都得穿著人類的服飾,將自己偽裝成「人」。同時也顯現異性戀如何在意這些異於常人,不同於他們的同志。他們害怕、甚至想要抹殺這一切。

邱妙津也巧妙的闡述恨與慾的交織,訴說著那些受到壓迫的同志,以及性別錯位的人3kp76ohjVAFOrO05sesjXDbcX=HRPLD2UFRx%W-XBQkH+P*w-K們,他們時常抑制自己的慾望。

在1994年出版的《鱷魚手記》,無論從何種面向來看,都在描繪著未來的社會樣貌,書中有關身份認同的對話,至今仍在這社會上發生,有的則尚未。它直言不諱的將父權制霸、恐同症、性別規範以及資本主義等種種議題攤在陽光下,逐一檢視。拉子與她的友人們像是一群知覺敏銳的哲學家,傳遞著突破性的豐沛角色情感,在光譜上描繪快樂與悲傷的深淺。書中的拉子則e#bSwDz_1ah4fPi8#gJ#762hOS-+E%29cMdRNvK@IdFxZrVEUQ展現了她自我的人生體悟、心中的喜悅、思想、談話、寫作中的快樂,尤其是利用寫作來吶喊她的無法說出口的話。

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於世界的傷害,於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

這樣充滿才情的女同志作家,邱妙津在26歲那一年選擇自殺,自此,她的名字在眾口之中流傳。「拉子」兩字,也成為了女同志的代名詞。自殺這件事,在藝術界更為顯著,特別是許多年輕、才華洋溢的同志藝術家,最終走上了這條路。但若又以邱妙津之死來檢視《鱷魚手記》,又rI!vM($7)9#3I7iJ6I0(MP-XvFJgg_XvnE^AHsw9eGJ4elZpIw是大錯特錯。雖然書中內容提及自殘、以及輕生的念頭,但是這些內容所要傳遞的卻是透過與他人親暱交纏,或者是在與自己對話中所透露出的脆弱裡,找到活下去的意志。


《邱妙津日記》一書手稿(圖/誠品網路書店)

關於邱妙津

台灣彰化人,1969年生,1991年畢業於台大心理系,1992年12月前往法國,留學巴黎第八大學心理系臨床組,199UanOuxP4ChVK24Fw2V04CEQJJLRRB5NzwryiAB0n#f)nxWPw6r5年6月在巴黎自殺身亡,得年僅26歲。

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充分顯現,曾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並以〈寂寞的群眾〉獲得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除了寫作,邱妙津還擔任義務性的心理輔導工作、雜誌社的記者,同時拍攝了一部長度三十分鐘的十六釐米#h(qgQeiAvxRPXB$2X-OsvJE(YI-k=wiDu(nymEV2kd+nYkNkG影片《鬼的狂歡》。

1995年6月邱妙津驟然辭世掀起了台灣文壇一陣驚愕,隨即造成一時風潮。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書中的「拉子」、「鱷魚」等詞也成為台灣女同志襲用的自我稱號。最後一部作品《蒙馬特遺書》更由前衛uto-a87XhSDhEiof_+TAjF*LWSo_#CMPM+2VkjlN7ddG_(1BsG導演魏瑛娟搬上舞台,《鱷魚手記》也出現了實驗影像作品,這都證明邱妙津作品的影響之日久不衰。 主要著作有《鬼的狂歡》、《寂寞的群眾》、《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等。

source:紐約時報、博客來

作者:Matt

妳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