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小男孩愛玩的不是小車車而是芭比娃娃也很OK,小女孩愛穿的不是粉紅色蓬蓬裙而是藍色短褲也很正常。只要是孩子打從內心喜歡kLa^_Uz*gPHC$B8EpNEnq@wuqXENfBM0oHtDh_OOLKcoJ@E$LT的生活樣態,我們都應全力的支持!

◎性別不安是什麼?是身體裝錯了靈魂嗎?而跨性別又ZDA1*tlqZAS7=kqYiLT)4=O4-*ODpYfACmJqhMJOlx-1x&vSBt是什麼呢?讓本身就是性別不安者的心理學博士,教你如何成為孩子強大的心靈盟友!

當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有疑慮,家長與老師能夠為孩子做什麼呢?請陪著孩@sS(^w4g$EqJuhSJx(s*6asLZUfX4Wb0=^j4l)9r=vja3k#oha子一起更謹慎仔細地思考重要的未來吧!

這是一本由兼具性別不安者與協助者身分的人所撰寫的書籍,但並不是一本為了推廣性別不安相關專業知識的書。本書介紹的是,在了解每一個有性別不安者內心苦惱時,應具備的心理準備,以及有助於當事者更加輕鬆思考、選_XbOE@d9mbjlISa3@VX!5adZL=!jrAU+Y0FmA)J0-H#8u=dHQW擇重要未來的處理案例。目的是想幫助對於性別存有疑慮的孩子及其周遭的人,增加他們能夠一同歡笑的時刻。

性別^m)tGOJM9KajZiOH%)ZdKi8VR_!NGnlWU!*UTr=4f1(+e7**Ol不安(Gender Dysphoria),原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2013年被重新分類為性別不安。身為性別不安的專業臨床心理師的作者,將親身輔導過的許多案例彙整,針對各種孩子會面臨到的性別不安狀況加以解析,讓家長、家人知道該如何因應,並陪著孩子一起找尋出口。


​(圖/台灣東販)

作者自序

一樣米養百樣人

我是在大學時代,開始意識到9(k-ex2JU*$aPR7Z1hgfwWG$ISZ4S1j(DqC$%OHfTBU5ht0oMM自己是性別不安(性別認同障礙)者,後來從事有關性別不安的心理學研究,轉眼間已超過十年的時間。二○一七年,我當選為日本規模最大的性別不安者團體(一般社團法人gid.jp日本與性別不安共生者協會)的理事,成為該團體的代表。不知不覺間,我在性別不安這個領域,累積了比一般人還多的知識與經驗。而標題的那句話,便是我這些年來的深刻感想。

容我先稍微自我介紹。我誕生在日本靜岡縣濱松這個地方,出生時是個女兒身。但現在,我卻以男性的身分在首都圈過著社會生活。自己是在考上大學、獨自於埼玉縣生活了一年左右,才接觸到「性別不安」這個名詞。這時我才知道,之前一直埋藏在心中的那股「自己跟別人有些不一樣」的感覺,原來是源自於性別不安者特有的「對性別認同有MV3Fo*XjK#7^t&l$mJgXh=hf01gJx_+mmeCUw!stFHuk^Y&KiQ疑慮」。我回顧自己的過去,並向記得自己小時候模樣的人探問當時的情況,結果發現早在幼年時期就看得到疑似性別不安的徵兆,但真正開始感到痛苦得要死,則是在進入青春期以後。記得當時自己總是在內心吶喊「為什麼自己只能當女生?」、「要是沒有這種身體就好了!」、「真想脫離這具肉體!」……然而在此同時,我又試著迎合身體的性別,努力讓自己跟「大家」、跟「一般人」一樣。因為不管怎麼看,自己都是女兒身。

就讀大學後,我開始思考畢業後的社會生活與就業生活,可我始終難以想像自己以成年女性的-5ua4NCKX$4=u%9rzxb)2Z6ZSEiaFwZCZMsI(UTM%C7&IIZ=Tb身分度過接下來的漫長人生。要是勉強自己想像,我甚至會感到噁心與絕望。就在這個時候,我得知有種治療可讓肉體變得像男性。由於當時自己甚至有了「與其繼續以女性的身分過活,不如一死了之」的念頭,這個消息對苦惱不已的我而言,就像是一道突然射入心扉的強光、就像是一線「希望」。

之後,我被診斷為性別不安,經過幾次身體治療後,終於得到了在某種程度上很接近男性的肉體。Yu@*RLggMLGrc7o8m_25HqHw!=cbEl85Y6nj^&27fOI3FfYKVN此外,我也向周遭的人出櫃了。這段過程就是所謂的「性別轉換」。

不過,我想透過本書告訴大家的事,並不是自己的性別轉換經驗。我要介紹的是,自己以心理臨床師身分接觸到的幾個諮商/諮詢案例,幫助各位讀者更加了解那些對性別存有疑慮或性別不安AhMM6w(W)C8b*)Wg^*TTzn6jiBh2X(iH70ii@kiWc-jpJpPL&*的孩子。此外本書也會提到,當我們要了解這些孩子,與當事者一起思考如何獲得更美好的未來時,最好要知曉的事情與應當注意的重點。倘若本書的內容,能幫助各位與周遭的孩子建立更良好的關係、能為煩惱的孩子開拓出明朗未來的話,那麼我將會感到無比欣喜。

我們沒必要不安或擔心自己了不了解、有沒有搞錯。畢竟無論是誰,一開始都是處於一無所知的狀態。會拿起本書,就意謂bMdE8p)0+*7h0Bk55a0@^BV_Vt%5ybMNyoZeo!gavIKrvzs2sW著你已經站在起跑線上,已做好踏出第一步的準備。

那麼,就讓我們翻開這本書,一起看下去吧!

※社會上有不少關於我們這個族群的稱呼,本書則統一使用「性別不安ueQi3gzLdeVZx+DQyZTpuAO8*mK*QuQ)a99qf)Jzqrfg-y#ak_」這個名詞,以便說明我們在生活上面臨的特有困難與痛苦,以及需要完備的醫療、福利與社會環境等合理調整(Reasonable Accommodation)之情況。

內容試閱 面對出櫃時不適合說的話

雖然希望無論哪一種出櫃,都是能讓當事者覺得是「幸好有說出來」的機會,不過「為了生存的出櫃」與「追求變化的出櫃」,其出櫃對象的反應對當事者有很大的影響。出f&5HmLfBZ$tvYCqIVRfJ1VR&aXW7L#Bk!2g(czy4=wr07nfi)#櫃對象若是應對得宜,就能帶給當事者自信,降低之後向其他人出櫃時的難度。反之,出櫃對象若是應對不當,當事者有可能會放棄下一次的出櫃,變得愈來愈習慣把事情悶在心裡。畢竟每個人的出櫃歷程與狀況都不相同,要介紹「令人滿意的回答範例」的話有點難,所以接著就來「介紹不受歡迎的回答範例」,希望各位能做個參考。

最常聽到的失敗例子,是發生在面對追求變化的出櫃時,「我(=出櫃對象)是不會改變的」這句話。說話者應該是想表達,無論孩子處於何種狀態、無論孩子是什麼樣的人,自己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吧!就某個意思來說這應該是一句充滿愛的話語,但這句話卻有可能讓追求變化的當事者感到失望。因為當事者期望的是,他人能改變對自己的性別認識。這種時候,只要記得補充說明就可以避免失敗。舉例來說,只要告訴當事者「無論是怎樣的你都是我的孩子,我對你的愛都不會動搖」、「今後我一樣會站在你這邊,讓我們一起思考吧」之類的話,應該就能清楚表達你真正想告訴當事者的意思。

vw9sKz6X5zFw0$KUbqXoqle=S=6DjWZxrN=^7JWTx5G14N7)aY接下來是「我懂」這句話,這句話非常危險,當事者就是因為周遭沒人跟他一樣有性別認同疑慮或性別不一致的狀況,才會煩惱和苦惱。有些時候,當事者是在連自己都對這種狀態感到混亂或困惑的狀況下出櫃的。聽到我這麼說有些人或許會誤解,但「我懂」這句回答非常敷衍,也可算只是在粉飾太平的「謊言」。不曾有過性別認同疑慮的人,不可能真的懂因性別認同疑慮而造成的痛苦。因為,就算他們能當作知識試著理解,但也無法經歷一樣的痛苦。很遺憾,這是沒辦法的事。

假如你是真心認為自己懂對方心情的話,那麼請你先停下來重新想一想。就算你真的這麼認為,也強烈建議你不要說出口。一旦講出「我懂」這句話,日後當你講的話或做的事不符合當事者的自我認同性別時,就極有可能會失去當事者的信賴。我這麼說或許太過嚴厲,但只意識到當事者生理性別的人,無論是誰一定或多或少會說出或做出,不符合當事者自我認同性別的話或行為,對當事者造成傷害,不可能完全沒有這種情況。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沒做過這種事,那只是你沒發現自己已經_IeMRD8Vz4WsrFbqdS%frxy(iBWxmB47fO+FH9Q4b0lK(rEQvZ對對方造成傷害而已。性別就是如此滲透日常生活,要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性別認識與對待方式其實並不容易。

與其敷衍的說出「我懂」這句話,還不如坦率的告訴對方自己不懂,這樣對今後的幫助會更大。舉例來說,各位或許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表達,「畢竟我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有可能會不自覺傷害到你。但是,我想改變這種情0DsQhyER!NKzN17bg^PGvLbtKVDYt8-4#iM!ExOMpjrHK9T+0N況,希望自己能與你一起展露笑容。如果有要我改變的地方,或是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做了傷害你的事,到時候希望你可以告訴我,我也會很開心的。」只要像這樣表達自己的心情,應該就能促使雙方建立信賴關係。

接下來,我想提一下真的十分常見的、想要展現同理心的方式,那就是「我小時候也很想當女生/男生呢」、「我認為就算有點像女生/男生,那也只是個性罷了」之類的話。乍聽之下說話者似乎是設身處地支持著當事者,但對於性別認同的疑慮是無法用「○○氣質」或「像○○」之類的詞彙表現的,而且會帶來強烈的違和感與不舒服感,何況當事者正為此煩惱不已。要是用「個性」二字來解釋當事者的煩惱,下回當事者就什麼也不肯說了。就是因為無法用「個性」解釋,當事者才會抱著豁出去的決心出櫃。如果要展現同理心,希望你不要針對跟性別認同疑慮有直接關係的事,而是tcOZL0ml5@!5qmc#lTA&y&uUCJv=W--_uSXNnQllR%oY%xW9b#針對獨自煩惱的孤獨感、針對出櫃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這點來撫慰當事者。你所展現的同理心不能帶有謊言與粉飾的成分,比起一時的應付,希望各位能更加重視信賴關係的建立,這是為了在今後與當事者一起思考所不可或缺的準備。

再強調一次,不要只談一次就結束,最重要的是彼此都要有「今後一起思考」的心態。否則,這次雙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對話,下回可能又得煩惱該如何開口。就算當事者表示「沒有任!ck1W4tcTSF(T4g+z^l34GE$RA&pt^tNBohAjtTd#kJ-kLle*^何煩惱」,也不能全盤相信這句話。那只代表這個時候沒有煩惱,而且往往不久之後就會萌生煩惱。說不定還會發生,在至今的人生中想都沒想過的情況。重要的是,這種時候能否重視當事者的期望或心情,想出如何跟現實協調的解決辦法或對應方法。我認為如果能夠建立良好關係,讓這種討論成為普通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特別的活動,那就更棒了。

作者簡介 西野明樹(Aki Nishino)

臨床心理師,心理學博士。

一般社團法日本與性別認同障礙共生者協會代表理事。日野市立兒童家庭支援中心 心理諮商專員。高幡心理b*Hrb$eKv)RdDaB)(GJn%B_&M8h!zjM1^$e+Jsk*_5(a*ids_x諮商所 所長。認證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癌症支持社群(CSC) 輔導員。2015年於目白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於1980年代以女兒身誕生在世上。即將邁入20歲時接觸到「u)t7jGOrpVMoho9Axrd#bD5b(4p38=g0SFEY%5TVW01c(=3$LK性別不安(性別認同障礙)」一詞,這才意識到之前埋藏在心裡的「自己跟周遭有點不一樣」的感覺,是源自於性別認同的疑慮。在就讀埼玉大學的期間,展開性別轉換的摸索,並以「性別不安者於社會適應上的苦難與摸索」為研究主題。之後,一邊幫助面臨困難的人解決煩惱,一邊進行研究活動,以提升臨床心理援助活動及援助的品質。目前是日本少見的具性別不安者身分的臨床心理師,不僅受理全國的當事者及其家屬、當事者團體的諮商與諮詢,也積極擔任演講與研習的講師,講授對象有肩負未來的教育或醫療的學生及校園諮商師、行政職員、一般市民、國高中生等等。

source:台灣東販

一起發大財!同婚合法帶來29億粉紅經濟!歡迎聯繫拉拉台,幫你精準投放廣告至LGBT社群!

任何合作提案、廣告刊登、贊助,請來信至

資深行銷及業務經理 [email protected]

數位行銷及業務經理 [email protected]

妳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