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可塑性:從《攻殼機動隊》到表觀遺傳學的性別意義
女性主義系列課程即將迎來場次四【(女)性的可塑性:從《攻殼機動隊》到表觀遺傳學的性別意義】《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是1989年首度連載的漫畫作品,講述2040年代的經過第三次和第四次世界大戰後的人類,在未來科技已可將人類除了大腦外的所有身體器官用生化電子的義體代替,並將人類大腦改裝成與具有網路功能的電子腦之背景下的故事。其中文名稱來自日語原名「攻殻機動隊」,意譯則是「裝甲機動防暴警察」的意思。英文「Ghost in the Shell」直譯是「軀殼中的鬼魂」,「Ghost」在作品中同時也是指義體無法複製代表人類個性的意識。人造的義體、假肢、電子腦不過只是「shell」——一個空殼,無法複製的Ghost才是真正定義每個人存在的「靈魂」,沒有Ghost的機器人並不是真正的人類。
《攻殼機動隊》因其賽博龐克並帶有反烏托邦性質的世界觀著名,迄今被許多知名動畫及電影導演改編,在此世界觀設定下,重新解構了人類組成的架構,亦使我們重新思考何謂「人類」? 以及「性別」的意涵為何?
𝟕/𝟑𝟎 (六) 由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 #劉亞蘭副教授主講的女性主義系列課程一將帶領大家從 #賽博龐克 及 #科幻 經典代表作《攻殼機動隊》中,一同討論作品出色的世界觀及視覺呈現隱含的社會學與生物學等深刻問題的探討。
#(女)性的可塑性:從《攻殼機動隊》到表觀遺傳學的性別意義
主講|#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 副教授
時間|𝟕/𝟑𝟎 (六) 𝟏𝟒:𝟎𝟎-𝟏𝟕:𝟎𝟎
地點|#線上視訊 (Google Meet系統)
費用|單堂400元
歡迎對於 #女性主義、#性別研究、#基因與性別研究 有興趣的朋友們
一同報名參與這場精彩的跨界講座
即刻報名▐ https://reurl.cc/NARmRQ